2024年3月16日 星期六

沒有節目



這個星期身邊很多朋友都病了,有些是流感,有些是新冠,有些是腸胃不適,各有各的辛苦。儘管大家都不會再像疫情期間如臨大敵,但防範意識實在不宜拋諸腦後,如果家中有長者或幼兒,更要事事小心。

近來每逢假日都有很多澳門人選擇北上消費,大家都說過關吃喝玩樂價廉物美。我覺得偶然去一次確能增廣見聞,更重要的是與親友聯絡感情,讓自己不至於完全脫節,但跨境活動始終需要付出時間成本,加上生性疏懶,大多數時間我都不需要這類花錢的節目,寧願躲在家中多讀幾本書。


小女為了應付測驗考試和各種小組報告,即使在周末有時也會忙得不可開交。雖然我完全信任她的安排,不必查考進度,但她要出外時我會開車接送,她留在家中用功時我也會煮好三餐,其實這樣已經相當充實。如果偶然可以利用當中零碎的空檔時間追看一集電視劇,已經值得感恩。在這樣的親子生活下,不必刻意安排特別的節目,配合好孩子學習與成長已經夠多姿多彩了。


疫情過後,我盡量減少使用外賣平台,主要是難以接受四十五分鐘的正常配送時間,等到他們送達時,食物往往已經涼了。現在又不會再有不許堂食的強硬措施,所以如果有需要,我都會直接去光顧喜歡的餐廳,或者乾脆自己煮。


天氣好的時候,我會在家居附近的單車徑散步,享受海風與美景。最近愛上使用公共圖書館的網上預約服務,每周借閱一本厚厚的小說,安排在就近的圖書館取書,這樣一本接一本的讀下去,感覺相當美妙。


傳媒與網紅都有各種訊息鼓勵大家稍有餘暇就要塞滿節目,重點當然是推動消費。有時想深一層,快樂其實是免費的,只要心境平靜,減少跟人比較,自會發現簡單的周末閒情也自有樂趣,即使沒有節目,感覺也可以很好。

(刊於2024年3月16日澳門日報新園地)

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

渴望投胎成為膠櫈



《來世還作人》的吸引之處非常直接,“如果有來世,他希望成為一張紅色的膠櫈。”電影開場不久,即有一名女生誕下一張血淋淋的膠櫈,為接下來荒誕不經的故事掀開序幕。另一方面,這是澳門歷史上首部自家製作的D組電影(18歲以下禁止觀看),看來這次評級也會成為另類的賣點,大家只要買票入場便可見證澳門一項破天荒的事,在這個越來越保守的城市來說,也許亦是一種特別的體驗。

歐陽永鋒導演的這部長片非比尋常,沒有溫情,沒有勵志,沒有世遺景點,沒有咖啡店內浮世男女的小確幸,代替這些“澳門特色”的卻是基層市民極度擠逼的生活環境,破碎不堪的家庭關係,還有一單接一單的自殺案,血淋淋,赤裸裸,看似誇張過火,但又似曾相識。


《來世還作人》野心不少,揉合多種偏鋒的元素,強調城市生活的醜惡與艱困,反映年輕人可能要寄望來生才可以安居樂業,男主角反覆強調自己來世不想再做人,更身體力行想方設法要投胎成為膠櫈,以“無理之理”來映襯澳門現實生活的壓抑,儘管用心良苦,但可謂兵行險著,皆因這種表達方法並非人人可以接受,看得懂的當然會覺得有趣,可是有些觀眾未必能了解當中的巧妙心思。


由黃衍仁飾演的阿明是一名超市職員,他和楊螢映飾演地產經紀邂逅,產生一段略顯迷離的情緣,兩人演出稱職,圍繞房地產市場的場面讓我想起另一部澳門電影《海鷗來過的房間》,男主角也是地產經紀,兩部電影不約而同以不短的篇幅來訴說本地人置業困難的社會問題,可見這真是本澳年輕一代最普遍的煩惱。


儘管呈現了豐富的議題,其實我嫌這電影有不少地方欲言又止,有些細節沒有交代得很清楚,也許是受限於疫情下拍攝的種種因素吧!然而,作為一部荒誕電影,《來世還作人》的確火力全開,敢想敢拍,言之有物,足以讓觀眾對澳門電影的印象耳目一新。

2024年3月2日 星期六

脆弱有時很有用



朋友的生活遇上意想不到的衝擊,處境非常被動,情況慘不忍睹,她有被出賣之感,感情上受了深刻的傷害。很奇怪,她最初的反應是努力令自己若無其事,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。到後來發現無法再對外隱瞞,還是選擇強忍淚水,笑着面對,甚至要花更多心思在社交平台單獨展露風花雪月的生活,竭盡所能把悲傷留給自己。

我發現很多人會為了符合別人的期望而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,即使一把年紀仍然如此。事不關己的閒人,習慣誇獎硬朗的當事人,有時又會責怪哭哭啼啼的受害者太看不開,這種文化令人們遇到困難都不敢有太大的反應,唯恐在他人面前顯得不夠堅強。有些人為了迎合別人而強忍內心的傷痛,結果是令心情大起大落,在親友面前歡天喜地心花怒放,一旦獨處而產生感觸即情緒崩潰不能自控。


人生際遇千變萬化,有時過度強悍與處處爭先,不一定會帶來好處,搞不好還會增加自己的壓力,令復原變得艱難。其實人到中年,真的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評頭品足,反正那些無聊人說來說去都是些無聊話,他們絕對不會在乎你內心真切的感受。


所以有時我很想勸那些強忍傷痛的朋友改變思維,暫時放下強者的形象,專注於自身的感受,該難過時便難過,想哭就要放聲哭,盡情釋放情緒,也許能避免被別人強加的正能量壓垮。


儘管這樣突然轉變會讓人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,但面對重大困擾的關頭,短暫的脆弱其實是人之常情。如果情況再嚴重一點,更要容許自己流一點眼淚,以弱者的姿態跌入谷底,讓生活日常脆弱得支離破碎。唯有這樣尊重現實的徹底痛一次,才可以幫助自己認清事實,丟棄沒用的碎片,留下寶貴的特質以重啟人生,說不定還有機會升級轉型,抵達嶄新的境界呢!

(刊於2024年3月2日澳門日報新園地)

2024年2月17日 星期六

實力



某君為人悲觀,說話刻薄,處事斤斤計較,又喜歡爭強好勝,幾乎令每個與之接觸的人頭痛、心煩、焦慮不安。由於與人相處時必然會令人家難堪、後悔、納悶,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“生人勿近”的氣場,這樣的性格當然很難找到伴侶,即使遇上意中人也很快就把人家嚇走,旁人戲稱這是“憑實力單身”,但換個角度看,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悽慘的命運!

這個世界的確有一種追求完美、凡事挑剔、永遠批判,把負面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人,他們以為不斷提出問題便會顯得高瞻遠矚,只要踩低別人就可以拉高自己的身價,但這樣只會令氣氛變得緊張,擾亂既有的秩序,對於提升效率和提高水平,其實一點用處都沒有。不過在當事人看來,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,這些嬌貴的精英很少會察覺自己的性格缺憾,反而會抱怨別人能力不足、素質太低,跟不上其步伐。一個性格偏執的人,一旦對伙伴心生不滿,產生對立的想法,很快就會衍生出更多讓彼此都難受的作為,令對方每日飽受煎熬,一步一步走向不歡而散。

所謂人事糾紛,有時真的就是這麼無聊,一個人的性格出了問題,但沒有恰當的制度加以制衡,很容易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,輕則吵幾場架,重則演變成難以調解的私人恩怨,相當莫名其妙,可是這種茶杯裏的風波卻老是常出現,讓無辜的旁觀者也感到坐立難安。

其實推動進步與打擊士氣是截然不同的事情,千萬不可混為一談。

說話好聽一點,多讚賞、少責罵,凡事留有餘地,都是待人接物的基本態度,靈活運用只會有益,絕對無害。

把自己弄得神憎鬼厭的傢伙通常能力有限,真正的有實力的人往往親和力十足,談笑之間已經把問題化解於無形,何須捶檯拍凳,大吵大嚷?

(刊於2024年2月17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)

2024年2月3日 星期六

美味生活



偶爾會聽到別人對小城的美食發表高見:“時下大街小巷的牛雜都是假的,又貴又難吃,遠遠不及當年中區這一檔和新橋區那一家。葡撻現在很容易買得到,但味道都不同了,完全沒有當年在路環那家餅店吃到的風味。豬扒包更是令人唏噓,雖然賣到成行成市,但我們小時候在氹仔吃慣那間店早已面目全非,相信很難再遇到那種炭爐烤麵包的香味了。”不少老街坊都有這種情懷,其實味道如何已經不重要,但印象中的老好日子總是令人陶醉,感情因素令每種食物都加了分,即使是很普通的東西 ,也會被追憶成難能可貴。

有些朋友對於旅客大排長龍的食店嗤之以鼻,甚至會在社交媒體發文譏諷,好像人家來花錢吃東西也要得到本地網民認可,但身為旁觀者既不會花費一分一毫,又何必這樣咬牙切齒呢。老街坊與遊客背景不同,需求有異,閣下認為很正宗的東西他人未必會認識,網紅店大受歡迎我們也不用大驚小怪,當今宣傳手段日新月異,經營者各出奇招實屬常態。澳門早就不是當年那個簡單而寧靜的小城,老是回望過去,可能也會令自己的心變得很累。

從不關心遊客們在澳門喜歡吃什麼買什麼,總覺得那是人家的事,他們開心就好了。其實澳門的美食遠遠不只街上見到的那幾種款式,高級食府各有絕技,街坊小店也精彩紛呈,閒來與家人一起去試試不同的出品,試過好吃還可以約其他朋友去再吃一頓,專注於自己的美味生活,總勝沉迷網海消磨時間。

在這樣的時勢首先要放下執着,避免自尋煩惱,對自己好一點。品嘗美食這回事豐儉由人,只要放開懷抱,多試新東西,自會發現既定範圍以外的驚喜。一旦開始自己找尋美食,誰還有空理會陌生人在街邊吃的牛雜是什麼味道?

(刊於2024年2月3日澳門日報新園地)

2024年1月20日 星期六

馬場回憶



氹仔馬場因長期虧損,將於四月停止營運。近日透過新聞報道重溫這段逾四十年的發展歷程,勾起不少與賽馬無關的個人回憶。

那時我還是個小孩,舅父剛考到車牌,偶爾會帶我們到氹仔新開的賽馬車場飲茶,順便看看熱鬧的比賽。那個年代去氹仔也算是山長水遠,馬場外是一片廣闊的空地,除了供人泊車,也有一些租單車的小店,小朋友最喜歡在這裡踩單車,跌跌撞撞的印象特別深,都是快樂時光。

中學年代賽馬車場已經易手,變身成賽馬場,只對成年人開放。我有一些“上了年紀”的同學,總能在馬會找到兼職的門路,努力賺錢幫補家計,令人好生佩服。當時氹仔的道路與屋苑陸續規劃發展,大學教育也開始普及,社會欣欣向榮,儘管城市不算很先進,但每逢賽馬日的巴士上都有不少馬迷專程去碰運氣,浪漫悠逸氣氛的確令人懷念。

不知自何年開始馬會外面的空地有一部分變成了駕駛學習場地,我的駕駛執照也是在這兒考到,雖然是陳年往事,誰能忘記這類影響一生的個人經歷呢?

關於賭馬,其實我只參與過一次,以前工作的機構辦盃賽搞宣傳,一班同事應邀去看比賽,大家一起小注怡情,可惜沒有贏大錢。這樣特別安排的觀賞經驗當然很美好,不過工作結束後,賽馬與賭博都無法再次吸引我入場,倒是一直記住與同事們的歡笑畫面。

近年馬場一帶給我的印象是相當陌生,也許因為周邊的環境大幅度改變,也許是頻繁的道路工程令人難以產生好感,如果不是近日傳出結業,我也差點忘記了這裡曾是很多澳門人乘車到氹仔的熱門目的地。

回不去了,隨時可以看跑馬的日子說結束就結束,世事有時就是這麼倉卒,皆因變幻原是永恆。

(刊於2024年1月20日澳門日報新園地)

2024年1月6日 星期六

留下來的人



自從有了“澳車北上”,不少親友的生活空間都大為擴張,在鄰近城市嘗美食、逛超市,看來都稱心滿意。去年一切管控措施煙消雲散後,很多沒有開車的人也喜歡步行過關北上消費,皆因物價便宜一大截,又有新鮮感,當然更重要是順應潮流,人人都去了,如果自己不去,心理上很容易會覺得不爽。

人們北上成風,每逢假日澳門便顯得有點冷清。餐廳很易訂座、停車場必然有位、理髮店門可羅雀。但凡不是做旅客生意的商家都叫苦連天,要應對這樣難以阻擋的趨勢,絕對考驗經營者的智慧,也許汰弱留強的劇情已經靜悄悄地上演,觀乎大街小巷越來越多“旺舖出租”的標語,即使再樂觀的人,都很難忽視當中的悲情。

在這樣的情況下,很少北上消費而經常留下來的人,儘管有機會被視為落伍,但換個角色看,其實也自得其樂。因為客人少了,出外用膳就不會太擠迫,侍應的態度也比較殷勤。只要不去遊客區,自會發現街道相對清靜,逛起來也比較舒暢。當然最明顯的分別是“澳車北上”令市面上的車輛大幅減少,假日塞車的情況不會像疫情時那麼嚴重。我不敢說以上這些是“好處”,但留下來的人或多或少會感受到新形勢帶來的轉變。

我不抗拒北上,偶爾去一次也明白當中樂趣無窮。不過一把年紀早已厭倦大吃大喝的熱鬧,平時工作與照顧孩子已很忙,休假的日子自然不想太勞累,加上生活重心始終在澳門,習慣了小城的格調和節奏,所以甘於留下來支持親切的小店、逛有個性的書店、欣賞劇場朋友同聲同氣的演出,享受熟悉不過的悠閒,其實也是人之常情吧。

像我這種留下來的人,有時還會被親友追問為何這麼固執。唯有推說自己要爭取時間寫作,博取同情。世情如此,還有什麼好說呢!

(刊於2024年1月6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)